Categories
平面构成 教师课

平面构成7·孩子的画面没有主体怎么办?

主要内容:

孩子的画面没有主体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去思考,孩子的画面为什么会没有主体,画面中元素比例过于相似?没有对比?黑白灰关系不明确?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形式美法则,缺少对于美的形式的感受,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孩子学会对画面进行思考,从而学会设计自己的画面。
针对这节课提出的问题“孩子的画面没有主体怎么办?”我们可以从形式美法则中的黑白灰关系、强调(对比),这两个内容来解决。

(一)黑白灰关系
黑白灰关系是视觉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视觉上需要它去形成视觉中心,从而让画面信息更快、更有冲击力地表达出来。黑白灰关系是一幅作品的内在逻辑,缺少了它画面的形式美就不成立。黑白灰关系需要通过点线面去构建。我们可以将一切事物归纳为黑白灰、点线面,而后去设计画面,这就是平面构成思维。
想要创作具有形式美的画面,理解黑白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开始绘画时,我们总会对画面细节感兴趣,去刻画一个又一个细节,跳不出来,也就失去了对画面整体情绪的把控,画面不吸引人、没有主次,没有强弱对比,是因为黑白灰关系没有处理好,那么我们通过抽象黑白灰的训练,能够帮助我们在构思画面时,自觉地进入到画面的抽象逻辑中,也就是用黑白灰归纳、总结事物的能力,而后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模式,无论以后再创作什么样的作品,都会有着很好的大局观,画面的节奏和黑白灰关系会非常恰当。
1、黑白灰的形象
例如:有三个面。涂满的是黑,留空的是白,填上黑白相间的花纹是灰。
在画面中,黑白灰的组合会使画面有层次感、主次分明。
可以说,只要黑白灰的布局不乱,画面就不会乱。
如果必须要把两个灰面放在一起,有什么办法去区分呢?
改变花纹的方向、形式改变花纹的密度、粗细
2、黑白灰的画面意义:黑白在画面中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明一暗能够鲜明对比,灰色能够起到过渡调和的作用。黑白灰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可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黑的意义:具有重量感,压得住画面,同时也能够突出主体。(较深的颜色、密集的线条和点)
白的意义:具有膨胀感,能够刺激视觉神经,从而突出主体。(较亮的颜色、稀疏的线条和点、空白)
灰是意义:具有融合感,能够抑制、加强、缓和、调节黑与白之间的关系。灰在画面中还具有一定控制能力,当灰色在黑白当中的范围小,黑与白距离近,那么画面会格外鲜艳而强烈。反之,灰色范围大,黑与白之间距离远,那么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柔和而抒情的,显得画面细腻且丰富。
3、黑白灰的作用
黑白灰三者的面积、位置与形状,对画面的均衡、变化或统一等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黑白灰的“面积、位置、形状”这三者需要点线面来表现。
思考:梵高《星空》这幅作品中,黑白灰关系是如何处理的?

(二)强调
强调是在艺术创作中,将作品中某一特定物体或区域加重点内容,让其和周围的其他元素或区域形成对比,以此吸引人们的视线。(引起注意)
这个夺人眼球的物体或区域就是这件作品的重点或意趣中心。
强调有很多种方法,包括色彩强调、比例强调、位置强调、空间强调、细节强调、重复强调,造型强调、明暗强调。
1、色彩强调:运用不同于周围的颜色,使其成为画面中独特的点。
2、比例强调:将画面主体面积放大,与其他元素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3、位置强调:把想要强调的东西放在画面中间,能引起观者重视。
4、空间强调:将想要突出的主体放在画面透视的交点处,通过透视来吸引观者重视。
5、细节强调:将想要突出的位置,详细刻画,添加细节,以此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疏密对比)
6、重复强调:把想要强调的东西进行数量上的叠加,能引起观者重视。
7、造型强调:将想突出的部分,用夸张的造型刻画,以此突出该部分内容。
8、明暗强调:通过明暗对比,突出画面主体形象。

思考:以下作品都用到了哪些强调方法?

相关素材:

Categories
平面构成 教师课

平面构成6·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

主要内容:

之前的章节,我们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去运用。

本章节我们来剖析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是如何呈现的,也就是形式美法则是如何在画面中体现的。那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构图这一方面去具体讲解。

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去思考,孩子的构图为什么会死板,不敢画?循规蹈矩?思维固定?都是因为不了解形式美法则,缺少对于美的形式的感受,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去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学会对画面进行思考,从而学会设计自己的画面。

思考:画面中的美是什么?
说到美,除了画面中事物本身的美,还有一种叫做形式美,是通过构图、黑白灰关系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去体现的(包括平衡、节奏、调和、变异等等)。这种表现形式上的美,其实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有秩序的美”:这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符合人们长期的欣赏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会给人一种平和、安全、稳定的感觉。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中表现为:均衡、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的视觉感受。
2、“打破常规的美”:这种表现形式不是主要的,却又是不可缺少的,这种美更具个性,常给人们带来新奇、刺激、有趣、活泼的视觉感受。表现为平面过程中的对比、特异等形式。

一、针对这节课提出的问题“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我们首先来学习形式美法则中的平衡、节奏、分割,这三个内容。
(一)平衡
平面过程中所指的平衡是均衡的意思。是指从视觉反映到心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视觉上达到的一种力的平衡状态。平衡可以根据力的重心,将多个形象重新组合调整,从而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平衡还分为绝对平衡和相对平衡。
1、绝对平衡
常用于图案纹样、招贴设计等,在绘画当中虽能够表现出绝对的平衡感,有着极强的稳定性和庄严肃穆的感觉,但是相对来说有些死板。就需要我们加以设计,去打破它过于规律的视觉感受。
绝对平衡包括四种类型:反射、移动、回转、放大。
A、反射平衡:就是镜像、对称平衡,以对称轴为中心,相似的形象在左右或者上下的位置对应排列。
B、回转平衡:就是在移动的基础上,将形象按一定角度旋转,构成水平、垂直、倾斜、放射状等表现形式,以此强化形象的变化。
C、移动平衡:是在总体平衡的条件下,形象按一定规律平行移动,所形成的一种排列形式。移动的位置要适度,不能破坏对称平衡的关系。
D、放大平衡:就是将形象按一定比例向外扩大所构成的形象,形成大小对比的变化,又不失平衡的效果。
2、打破对称的平衡
是通过对形象大小、位置的精心配置、重组,得到一个新的平衡效果。比起完全对称的形式,更富有活力。不对称却又平衡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是因为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就要求随时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关系。
比如,杆秤的杆、秤砣、秤盘里的物体,这三者的关系。当秤盘里放了物体,那么为了平衡,就必须调整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使其重新获得重心,使其平衡。
比如,当单手提很重的物体时,身体要相反方向倾斜,抬高另一只手臂,从而获得平衡。
那么,在画面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画面的平衡感。不仅仅只用对称构图。就平面构成中的平衡而言,有以下四种调整平衡的方法。
A、移动形象的位置:随着形象的位置调整,形成疏密的变化,同时两者比重(视觉上的量感)也会产生变化。
B、调整形象的大小:变化主体的外形,以此来调整形象在画面中的比重。
C、利用形象与空间(画纸面积)的关系:变动形象的方向,由此产生画面中的强弱与运动感。
D、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明暗关系带来层次感:使画面形成进深感,增添活力。

(二)节奏(韵律)
说到节奏我们首先会想到音乐,想到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旋律会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在绘画中,也有着韵律的存在,它在视觉形象中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同一个元素按一定比例连续或反复的运动就是画面中的韵律所在,也称为了律动。需要注意的是,它在画面中的运动是循序渐进的,强调的是变化的过程。
能够形成这种具有强烈律动感的画面的基本形式有渐变、发射等。
a、同心发射
b、多心式发射
3、构建画面韵律感到方法
A、当形象与形象并列时:注意形象之间的错落,尽量避免处于同一水平线或同一垂直线。
B、当多个形象组合时:注意形象与空间之间的分配关系,也就是形象周围的空白区域,要尽量避免空白区域大小相近。
C、在运用多个形象多种元素构图时:注意形象方向的变化,尽量避免方向过于一致。
D、在整体色彩处理时:首先要注意形象与形象、形象与空间的明暗层次关系,其次是主题形象与画面整体的色彩关系(纯度、色相)。

(三)分割:把画面空间根据需要进行划分,并作适当安排就叫做分割。(划分空间使其合理)
a、面的分割:增加画面层次感
b、比例分割:视觉上较为舒服
c、自由分割:更随性、给人活泼不受拘束的感觉。

相关素材:

Categories
平面构成 教师课

平面构成5·如何将点、线、面合理运用到画面当中

主要内容:

重点:对点线面的在画面中的作用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学会综合运用。

问题一:你还记得点线面的作用吗?
(一)点
1、牵引视觉中心
2、弱化、加强视觉效果、体现层次感
3、点作为主体在画面中位置不同,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a、位于画面中心的点,有集中画面的感觉,同时会体现出平静的画面效果。
b、悬浮在画面上方的点,给人不稳定的感觉。
c、落在画面下方的点,非常有安全感,但是很容易被忽略。
位于画面斜上方的点,易于吸引注意力。
4、不同颜色的点:当画面中的点点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色彩亮丽的点点会格外引人注目,灰色的点点易于融入背景,黑色的点点的视觉重量会更重一些。
4、不同秩序的点:有序的点能够形成线的感觉,从而对画面进行分割、引导观者视觉中心的变化、打造空间感。无序的点(散落在画面中的点)运用在画面中时,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这些点来平衡画面的构图。(其中,所谓的有序与无序,指的是线性的顺序。)
有序无序
分割作用(有序)牵引视觉中心、方向感(有序)打造空间感(有序)平衡画面(无序)
(二)线
1、具有表现力(显性)
2、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线,对人的视觉影响是完全不同,能够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内容)显性
3、主导画面的作用(在构图时,长线条有着主导画面的作用)隐性
(三)面
1、整合作用
“面”有统一画面的作用,可以通过在画面中放置“面”的视觉元素,来统一、整合零散的画面。使其主次分明。
2、分割作用
“面”有分割画面的作用,可以作为不同区域的划分。同时,不同深浅、不同肌理的“面”能够在画面中起到丰富层次的作用。
3、稳定作用
“面”的量感和体积感能够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4、空间感
“面”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现二维空间中的立体形象,使之产生三维空间感。

问题二:点线面三者在画面中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点:不是指形状,而是指画面中处于重要位置的‘物体’。点是点缀、丰富画面的元素。
线:最善于表现出动和静,直线表现静,曲线表现动,曲折线则有不安定的感觉;同时线条也是最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元素。
面:能够创造空间,分割区域、统一画面,稳定画面。

问题三:怎样看待画面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在绘画时,我们可以确定主题后,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创作。需要注意的是,脱离主题内容而追求形式会导致创作失败,脱离形式只注重内容会失去画面的形式美。因此,画面内容与表现形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针对画面内容的确立,我们需要做的是,确定创作主题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针对表现形式的选择,我们首先需要借助形式元素点、线、面来完成作品的真实内容,同时要根据主题及情感来选择性格特点相符合的形式元素去构建画面。这样画面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面都会构成画面的形式美。
例1:
情感背景:
草间弥生对南瓜情有独钟,因此南瓜是她作品里常见的要素。她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南瓜,南瓜都是非常完美、有趣和可爱的,每次看它时都会有新发现。
草间弥生曾说“我第一次看到南瓜还是小学的时候。我去祖父的苗圃玩耍,在小路旁看到黄色的花和小小的南瓜。我把手伸向茂密的叶子,去翻找其中一只南瓜。当想将它从茎干上扭下来时,我听见南瓜用生命向我叙说着什么。(感受到南瓜顽强的生命力)
尽管在日本“南瓜”是用于形容人又矮又胖,但最吸引草间弥生的地方正是南瓜的大肚子,她认为南瓜的形状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安定感。草间弥生从小在不安定的家庭氛围中长大,风流的父亲、暴力的母亲导致了她对于爱和稳定的向往,南瓜在草间弥生的孩提时代无数次的慰藉过她的心。
(南瓜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安定感,给草间弥生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表现形式:
首先考虑南瓜在画面中的比例、位置,去传达南瓜的稳定感及安定感。(点的大小、位置的确定)
接着用符合南瓜真实形象的曲线,确定南瓜的外形。(线条形式的确定)
最后选择能够体现出南瓜这些性格特点的形式元素去构建画面。(确定形式元素去构成面)
(有序的点排列形成线的感觉,分割画面,线又排列成面,表现出南瓜一瓣一瓣的形象特征。)
例2:
情感背景:
康定斯基一直致力于抽象艺术,他将音乐作为能够证明绘画中存在抽象艺术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能看到他的许多作品中有着代表音乐旋律的视觉元素。
康定斯基从小就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他认为色调与音调存在相似性。黄色具有不断向上超越,直到眼睛和神经都无法承受它的高度的感觉,而喇叭所发出的声音也能变得越来越尖锐,以至于可以刺痛耳朵和神经。蓝色则具有和黄色截然相反的力量,它能把眼睛引向无限的深度。淡蓝色和乐器中长笛的声音就有着类似的感觉。深蓝色和低音大提琴的声音有着类似的感觉。绿色富有生机且有着生命缓缓蓄力的感觉,非常接近小提琴纤弱的中间音调。红色在视觉当中具有强调性和突出性,当使用得当时它给人以强有力的击鼓印象。
康定斯基认为,“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灵魂是紧绷的琴弦,艺术家是弹钢琴的手,弹某个琴键就能引发心灵的震颤。因此,只要运用恰当,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
表现形式:
《构成第七号》这幅作品,就像是一支音乐狂想曲,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拥有与心灵节拍相吻合的节奏,或混乱,或激荡,或野蛮,或明快……我们不需要在画面中费尽心力寻找什么具体形象,仅仅在视觉的纯粹享受中,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了。
画面中的点: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虚实不同。位置大小的安排上平衡了画面,虚实的斟酌上丰富了画面,颜色的选择上,红色的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类似击鼓的乐器传来的声音。
画面中的线:形式不同、粗细不同、排列不同。排列整齐的线条增加了画面的秩序感,肆意的线条给画面带来了灵气,放射性的线条给画面带来了张力,水平的线条为画面带来了稳定性。这些线条的组合,使我们感受到了类似音符的跳动和激昂的旋律。
画面中的面:左侧的黄色部分和右侧的紫色区域,可以看作是两个面的体现。左边给人感觉像是激昂地、不断上升的音乐旋律,而右边各种颜色在橙红色的底色上互相穿插,像是在低音处,各种乐器声音的互相碰撞。画家通过这两个面可以将零散的线条进行整合,保证画面整体性的同时又给人带来心灵上的碰撞。

相关素材:

Categories
平面构成 教师课

平面构成4·面在画面中的意义是什么?

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面?
凡不具备“点”、“线”特征的形象就是“面”,“面”是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
(一)在几何学中,“面”的含义是: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只具有长、宽度,没有厚度。直线的平行移动成为方形;直线的旋转移动成为扇形或圆形;直线和弧线结合运动形成不规则形。因此,面也称为“形”。面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是画面中的重要形体因素。
(二)在平面构成中,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讲,点与线的扩大、集合与围绕,都可以形成面的感觉。
思考:找一找“面”在哪里?

问题二:面都有哪些种类?不同的面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一)直线型的面:用直线任意构成的形态。具有安定、有秩序、硬朗的感觉,但也有直板、僵硬的性格特征。(借助尺子画出的规矩形)
左:直线型的高楼一角,给人硬朗的感觉。
右:多为直线型的人物肖像抽象画,给人有秩序、硬板的感觉。
《格尔尼卡》毕加索
作品背景: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油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油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画面内容:画面中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中心是嘶吼的马。画家借助直线型的组合构建背景,使作品获得了严密的内在结构和紧密联系的形式,给画面带来了秩序感,同时,直线型僵硬、直板的视觉感受,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内心的绝望感。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二)几何曲线形:比直线柔软,平滑、有弹性。有明快、理性、饱满、秩序美的性格特点。
(借助圆规、尺子等工具画出的规矩形)
左:画面饱满、有秩序,有着理性的美。
右:画面活泼、明快,有着愉快的气氛。
(三)自由曲线形的面:特征是用自由的弧线构成的面,具有自然、淳朴、柔美、生动有个性、变化丰富的性格特征。(徒手的方式画出的自由形,能够极其自然地流露情感。)
(四)不规则形的面:由直线和自由弧线构成的形态。可表现有机体的形态和事物形象的面。
(五)偶然形的面:是随意构成的形态,有唯一、不可复制性。特点是比较生动自然。
(六)虚实不同的面:
实面:(现实存在的面)特征是边缘清晰,以现实形态呈现的面。面积比较大,并且具有形状、肌理、色彩等各种实实在在的可视性特征。比如:点或线的扩大、移动。
虚面:(经过艺术加工的面)特征是具有长度、宽度,没有肌理、色彩等现实的形态特征。比如:点或线的集合、围绕、弱化。
思考:虚面、实面都在哪里?

问题三:面的作用是什么?
(一)整合作用
“面”有统一画面的作用,可以通过在画面中放置“面”的视觉元素,来统一、整合零散的画面。使其主次分明。
(二)分割作用
“面”有分割画面的作用,可以作为不同区域的划分。同时,不同深浅、不同肌理的“面”能够在画面中起到丰富层次的作用。
(三)稳定作用
“面”的量感和体积感能够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四)空间感
“面”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现二维空间中的立体形象,使之产生三维空间感。

问题四:面有哪些构成形式?

相关素材:

Categories
平面构成 教师课

平面构成3·线在画面中的角色是什么?

主要内容:

问题一:线是什么?
(一)最初对线的印象是在几何定义当中,线是点的移动轨迹。
1、当点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就成为了直线。
2、当点在移动过程中经常变化方向,就形成了曲线。
3、当点的移动方向间隔变换,就形成了折线。
4、线是一切形状的边缘,也是面与面的交界。
因此在这时,线只具有长度、位置和方向性。
(二)但是从平面构成中去认识,“线”和点一样是可见的、多变的视觉形象。因为在画面中,线是有一定宽窄度的,它两端的截面也是会产生不同的形状。
因此在这时,线不但有长度、位置和方向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宽度。
胡安·米罗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他的作品也被广泛认为充满异想天开的童趣、儿童般的直觉想像力,纯真简单,洋溢着欢悦。
这幅《哈里昆的狂欢》又名《丑角的狂欢》,画面中的奇怪生物,它们到处爬来爬去,毫无目的。它们身上的线条多为弧线、波浪线,这种有运动感的线条,让人感觉它们正在房间内肆意地舞动身体,甚至连空气都在颤动。画家自己似乎都已经晕头转向了。
画面中的线条两端的截面有各种形状,体现出了不同的形象和感受。

问题二:线都有哪些种类?不同的线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线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别,分别是:不同形式的线、不同方向的线、不同属性的线。
(一)不同形式的线条(线都长什么样子?)
以上不同形式的线条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直线、折线、曲线。
直线:给人的心里印象是速度感、紧张感,有直接、锐利、明快、简洁等特性。
折线:给人感觉有攻击性,象征着焦虑、不安、躁动的情绪。但当折线的角度接近于直角时,组合在一起又会给人稳重、庄严的感觉。
曲线:富有弹性,有流畅、柔美的感觉。
思考1:不同形式的线条都能够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画面感觉呢?
思考2:不同形式的线条组合在一起时,会有怎样的画面效果呢?
不同形式的线条体现了不同的效果,使画面有了层次感的同时,还有了丰富性。
(二)不同方向的线条
不同方向的线条存在于不同的画面中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事物特征,使画面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传递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思考1:不同方向的线条的性格是怎样的?
1、垂直线:使人能够联想到庄重、严肃、井然有序的场面,因此有坚挺、强直、安稳的性格特征。
当垂直线(作为线或形象)应用于画面中,画面内容不同时,又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画面效果呢?
2、水平线:使人联想到无限扩展的地平线以及大地给予的安定感、稳妥感,因此具有宁静、开阔、安定、稳重、平静、永恒的性格。那么在画面中有哪些体现呢?
3、斜线:从平衡的角度来说,斜线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失衡产生的不安定感,但也是人能够联想到飞机的起飞与降落。因此有着强烈的向上或冲刺前进的运动感,同时,斜线的不安定感却又能体现出活力与奋进。那么在画面中,都有哪些有体现呢?
思考2:当不同方向的线条存在于同一画面中,会有怎样的画面效果呢?
(三)不同属性的线条
显性线条:是可以直观的线条。(作为线条这个性质,直接存在于画面当中的)用来造型
隐性线条:是隐藏于画面中的,需要一定的视觉联想。(脑补)用来构图
显性:画面中的高塔、山峰和渔船都能够直接看到它们的外形;
隐性:画面中一棵棵桃树及山峰的排列引发的视觉联想,是运用了隐形线条去表现由近及远的延伸感。在绘画中显性线条与隐形线条两者对画面的构建都有着巨大作用。
思考1:用来造型的线条和用来构图的线条
思考2:画面中的隐形线条还有哪些形式?

问题三:线的构成方式有哪些?
(一)平行的线:有秩序感,同时能够体现出画面的平衡感。
对比来看:
(二)交叉的线:形成视觉焦点,同时,使画面富有张力。
(三)发散的线:有渐变的视觉感受,具有向心力。
对比来看
(四)除此之外,还有长短、粗细、虚实、秩序、疏密的不同变化。
1、虚实、粗细不同的线条,使画面更有韵律,更加清晰。
(粗线或实线:强调画面内容、分割画面、区分主次)(细线或虚线:刻画肌理、丰富细节)
2、疏密不同的线条能够形成视觉中心,及空间感。
3、秩序不同的线条给画面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有序的线条能够使画面产生秩序感,无序的线条能够给予画面灵气。

问题四:不同的线在画面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封闭的线:能够构成形状,因为面的轮廓是由线来决定的。
(二)线有分割和限制的作用。
(三)线有引导视线和指示的作用。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