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问题一:平面构成是什么?
1、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控制画面的方式方法。
将视觉元素(点、线、面)按照美的视觉效果进行理性的编排和组合,从而控制画面。
所谓“控制画面”是因为绘画大多数是感性的存在,而平面构成是绘画当中的一种理性支撑。
2、平面构成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关于形式美的特点和规律(构成原理)。
·孔雀开屏呈现的构成原理——离心力、张力。
·隧道呈现的构成原理——渐变、向心力。
·公路呈现的构成原理——强烈的空间感、透视感。
构成原理就是从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问题二:平面构成的媒介是什么?
1、首先我们要知道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是:点、线、面。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点线面把自然界中复杂的物象,化解为最简洁的视觉形象。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物象大小、形状、功能特点的不同进行重新设计,在不改变物象性质的同时,对它进行美学处理。
(物象性质:比如它是一只兔子,在我们进行艺术加工后,它看起来还得是兔子。因此需要就敏锐的找到物象的特点,并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给予保留。)
2、平面构成就是通过点线面这三个媒介去实现画面和控制画面。从而表达信息或传达情感。
(1)主体与背景的区分,背景突出主体。(点与面)
(2)a、南瓜身上由数个点组成,中间的点之所以不凌乱,是因为有序的排列,使我们在视觉上把它当做了一条线。b、两侧若干个小点点也连成了若干条线,即便这样还是不觉得凌乱,是因为这些线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在视觉上我们会把它当做面。c、而且每一列点的大小和每一条线的疏密,都有一个渐变的关系存在,因此还表现出了明暗关系,使画面更加立体。
(3)没有改变南瓜的物象性质,即便对南瓜做了很多的美学处理,但我们一眼还是能看出它是什么。
问题三:平面构成的美体现在哪里?
1、平面构成的内在美。
平面构成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创意能力、设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力、抽象力)和审美能力(感受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
2、平面构成的外在美。
平面构成通过将点线面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进行灵活巧妙的组合,为画面提供装饰性、张力、平衡感及韵律。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目的和功能目的。
内在美与外在美相辅相成,共同体现在画面中。
(1)点
a.点的位置:分布于画面且成三角形构图,保持了画面的稳定性和平衡感。
b.点的大小:上面的点较大,右下方较小,视觉重量上来看是均衡的。若将右下的黑色点点放大,那么就会破坏画面的均衡感,使其向右倾斜。
(2)线
a.线的形状:画面中有直线、弧线、波浪线、粗线条和细线条。粗的线条分布较为稀疏,细的线条较为密集,这样的安排能够平衡画面,这同样是视觉重量的体现。画面右侧一条柔软的波浪线和一条硬朗的直线,产生的对比使画面多了一些韵律。
b.线的方向:画面左侧的两组放射性线条的组合,使画面多了一些张力。而左上和右下的两组水平线相互呼应,使画面多了一些平衡感。
(3)面
面的作用多数是为了统一画面。在这幅作品中,左侧的黄色部分和右侧的紫色区域,可以看作是两个面的体现,那么为什么面要出现在这两个地方呢?首先来看左侧,黄色区域的周围有很多不同方向、不同形状的线,如果没有黄色的面去将他们统一起来,那么画面就会非常混乱。同样,来看右面,有很多零散的、不同形状的小色块,那么没有一个大的作为背景的面去统一它们,也会显得非常零散。
问题四:作为老师为什么要了解平面构成?
1、平面构成贯穿于整个绘画体系。(包括创意美术、素描、速写、线描、国画、色彩画等)
2、不是需要学习平面构成整个体系的知识,而是要学习平面过程的思维逻辑以及与美术教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学会平面构成的方式方法,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然后运用到儿童美术教学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养成边画画边思考的习惯。因此在之后的详细课程中,也会以美术教学为中心去讲解平面构成。
相关素材:
教学视频: